在一個最平常不過的早晨,女兒收到了一封出人意料的郵件。
郵件是由她的老師轉發的,是一封言簡意賅的致歉信。
信的由來要從兩個月前說起,女兒參加了一年一度的省數學競賽,卻未能象往年一樣順利晉級。
而今組委會卻發來了致歉信,言及女兒其實是獲獎了的。
原來,競賽中的一道題目應該有兩個正確的解法,但閱卷當時只確定了一個答案,而女兒的答案恰好是被疏忽了的另一個正確答案,故而錯失獎牌。
由此,組委會向女兒學校發信,解釋原因并為女兒錯過了當時的頒獎而致歉,承諾于兩周內將獎牌寄到家里。
得知這一消息,我有一種喜從天降的感覺,腦海中跳出的第一個念頭便是好事多磨,再仔細一想,更覺得這事真真被磨得好磨得妙。
如果當初沒有發生這樣的烏龍,女兒的獎拿得太順利,反而對孩子的發展不利。
毫無疑問的是,經過此事,女兒明顯成長了。
猶記得女兒在比賽結束后的沉默,作為學校的種子選手,她被老師和同學寄予了厚望,這一次卻鎩羽而歸。
女兒自入學就一帆風順,幾乎逢考必勝,拿獎也成為家常便飯,這次失利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挫折了。
我原還擔心長此以往她難免驕傲自滿,正好利用這次挫敗讓她認識到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
其次,競賽失利之后,女兒對數學的興趣不減反增。
她不僅平靜地接受了失敗的結果,更認真分析了自身的不足:不是自己沒有進步,而是別人比她進步更多。
于是,她重新制定了計劃,讓爸爸從國內找來權威的輔導資料,每天自習一個小時,準備明年再戰。
最喜歡看到她一臉自豪地對著剛讀完的題目兩眼放光,“還是咱中國人聰明,這題的解法比老外高明多了。”
望著越來越自信的小家伙,我不禁想,這大概就叫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。
此外,組委會有錯必認有錯必糾的舉措是最好的育人之道。
以身教者從,什么方法也比不過以身作則的機會教育。
生活可以不拘小節,然,教師無小節,教師的處事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。
其實,競賽中出現計分錯誤是難免的,比賽早已結束,又不是什么利益相關的重大比賽,就算組委會不予細究,也無可厚非。
要知道組委會的成員都是兼職的,只在大賽期間才聚到一起履職,而閱卷評分則是由眾多志愿者協力完成的,競賽結束后自動解散。
然而,若要糾正上述失誤,卻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,可以想象得出,將上千名參賽者的試卷重新調出來,一一核對,再次計分排名,寫信致歉,郵寄獎牌是一項多么繁重的工作。
即便如此,組委會依然做到了,他們的所作所為何止于糾正了一個題目的答案,而是向世人展示了嚴謹治學誠實做人的師德風范。
感謝這一枚遲到的獎牌,它始于競賽,卻超越了競賽。
-